受稱譽為「現代舞之母」的伊莎朵拉.鄧肯,1877年5月26日生於舊金山一個孤兒寡母之家,但不幸之中的萬幸,在於母親是位音樂教師,從小便為她打下了堅實的音樂基礎—有時晚飯沒有著落,母親就用鋼琴彈奏優美的古典音樂,為小鄧肯充饑,使她得以安睡。
鄧肯的偉大,在於她憑藉著自己渾然天成、奔放不羈的天性,第一個高呼出「古典芭蕾一點兒也不美」的口號,向陳腐不堪的古典芭蕾發出了總攻擊令,並在世界上發動了現代舞這場意義深遠的舞蹈大革命。因此,她第一個拋棄了盛行於當時舞臺上的芭蕾緊身衣和腳尖鞋,並赤腳登臺,以大自然造物、古希臘藝術、音樂名曲和社會現實為靈感源泉,然後根據自己心靈的悸動自由起舞,將舞蹈恢復到自然純真的境界之中,並為後人留下《伊菲革涅亞在奧里斯》、《酒神巴克科斯》、《復仇女神》、《夜曲》、《舒伯特的華爾滋》、《布拉姆斯的華爾滋》、《馬賽曲》、《奴隸進行曲》、《俄羅斯工人之歌》、《革命者》、《母親》等現代舞傑作。
現代舞在俄國的歷史應不算短了,因為「現代舞之母」伊莎朵拉.鄧肯早在二十世紀初的1904、1905和1913年,曾三次在俄國進行巡迴演出,大大影響了俄國的整個舞蹈界,尤其是莫斯科的亞歷山大.高爾斯基(Alexander Gorsky)、聖彼德堡的米歇爾.福金等努力進取的編舞家們,更是深受她的鼓舞。此外,瑞士音樂家和韻律舞蹈操的發明者艾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也對這個國家的舞蹈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1917年的十月革命之後,鄧肯於1921年在莫斯科創辦了自己的舞蹈學校。在她的影響下,莫斯科冒出了一大批尋找表現新方式的舞蹈工作室。有些工作室竭力去將古典芭蕾技術和現代舞技術融為一體,有些工作室則用音樂、節奏和動作進行綜合實驗,其中最為有趣的舞蹈表演家和編舞家亞歷山大.洛夫(Alexander Gorsky)於二○年代離開了俄國,並且在歐洲走紅。當然,還有一些人繼續留在俄國,運用話劇和前衛繪畫的成就進行創作。
鄧肯1927年9月14日逝世於法國的尼斯,其遺產中最令人矚目的,應是她那部傳奇式的自傳《我的生活》—它不僅成為二十世紀舞蹈革命的宣言廣為流傳,而且被各國女大學生們奉為新時代新女性思想解放的「聖經」,更成為第一部舞蹈家的著作,堂而皇之地步入了【世界經典文庫】的行列,為世人所敬仰。
|文章節錄:《向舞者致敬》/華滋出版
|圖片來源:以色列舞蹈圖書館。伊莎朵拉.鄧肯。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