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利特:徘迴於現實與未來間

2016/08/15
馬格利特:徘迴於現實與未來間
1967年8月15日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於布魯賽爾過世,一起來欣賞大師的生平及畫作。

  馬格利特1898年出生於比利時埃諾地區的萊辛。父親是裁縫師,母親負責女帽的銷售。他小時候常常搬家,1912年他的母親投河自殺,原因不明,後世學者認為這件事情帶給馬格利特很大的影響,由他許多關於破碎的女體畫作便能看出。

  馬格利特對童年的往事多半忘記得一乾二淨,不過,若有人問他哪件事讓他印象最深刻時,他會說小時候的假日常常跟一個小女孩到一個荒廢的墓地玩。一次當他們回到地面,在陽光中他看到一個來自首都的畫家正在作畫。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走上前去看畫,發覺畫中的景物就是墳場,而且畫得異常真實,他從此對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6年,他進入布魯塞爾藝術學院,並認識未來主義畫派。後來,他進入彩色壁紙工廠擔任繪畫員,慢慢受到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和抽象派藝術的影響。1925年,他決定放棄抽象畫法,受到法國超現實主義的詩,以及傑利訶的影響,決定了繪畫上的新方向。

  1922年,他與童年玩伴喬吉特.伯婕結婚。1927年起的三年時間,他住在法國,並且替《超現實主義的革命》雜誌撰稿,在法國這段期間,他創作了很多作品,逐漸脫離了基里訶的影響。

  馬格利特曾經徘徊在未來派及立體派間,後來投入超現實主義,他將身邊熟悉的景物,從現實出發,予以夢幻昇華,所以看見的並不是眼前的真實,而是詩意和幻想,如《戈爾禮達》。對外部空間的表現,變成對內在、私人、神秘世界的一種反思。

  而《不忠實的景物》這幅畫中,馬格利特設計了一個圈套:將一支無可爭議的煙斗圖像,放到我們面前,卻配上一句「這不是一支煙斗而已」,明顯否認我們親眼所見,破壞了一般人的正常思維。

  超現實主義繪畫與佛洛伊德淵源頗深,精神分析法認為,人的潛意識是精神的源頭,不帶偏見、超越理性。夢境和原始衝動才是真正的美,所以超現實主義的畫作往往詭譎而變態。

  除了繪畫以外,馬格利特仍為許多時裝海報或樂譜封面進行商業平面設計。他也加入過比利時共產黨,因此有一段時間,比利時和巴黎的超現實主義者,彼此的政治立場非常接近。但是,馬格利特在幾個月後便宣布退出,因為他無法忍受任何政黨要求他在藝術理念上有所屈服、妥協。

  晚年的馬格利特定居布魯賽爾,1967年過世,享年69歲。

 

|文章節錄:《你不可不知道的100位西洋畫家及其創作》/華滋出版
|圖片來源:馬格利特,《戈爾禮達》,1953年,畫布、油彩,79 × 98公分,休士頓,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