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區考克:恐怖大師也害怕

2016/08/13
希區考克:恐怖大師也害怕
1979年8月13日,朋友們為坐在輪椅上的希區考克慶祝80歲生日時,他突然站起來說……

「這個時候我最想要的是,一個包裝精美的恐怖。」

  其實,他的一生,不斷地送給觀眾一個又一個由他親手包裝的恐怖情節,我們輕而易舉地就可以列出十部令人難忘的恐怖電影:《鳥》(The Birds)、《蝴蝶夢》(Rebecca)、《美人計》(Notorious)、《後窗》(Rear Window)、《奪魂索》(Rope)、《驚魂記》(Psycho)、《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狂兇記》(Frenzy)、《深閨疑雲》(Suspicion)、《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在這些影片當中,希區考克一步步營造出驚悚懸疑的氣圍,直到影片結尾,才讓人們鬆一口氣。

  希區考克的整個青少年時代,是在英國倫敦度過的,以此為起點,可以清楚探究他成長之後的祕密。

  倫敦經常籠罩在一片濃霧之中,那種陰冷潮濕的感覺,對於希區考克來說是深入骨髓的,而他的家庭屬於規矩嚴謹的老派家庭,這使希區考克從小就生活在十分壓抑和沉悶的環境當中。一些人回憶說,小時候的希區考克,是一個十分內向、孤獨害羞的人,不願意與更多的人交往,到了中學時代,他的性格才逐漸開朗。

  他自己回憶說,小時候對黑暗特別敏感,而且十分害怕上樓梯,對他來說,家中樓梯拐彎處的黑暗裡,一定躲藏著什麼可怕的東西。到了中學時代,儘管他已經比較喜歡和同學來往,但他總是獨自一人品嘗和排遣自己內心深處的孤獨和寂寞。那時,行走在倫敦潮濕街頭的希區考克,最喜歡閱讀各種各樣的地圖、列車時刻表和旅行手冊,似乎有個遙遠的生活正在召喚他。

  這麼仔細探究希區考克童年和少年的心理狀況,是因為他的電影顯然和過去成長的環境有關。在《鳥》當中,一大群黑色的鳥攻擊人的景象,難道不是他過去的一個惡夢嗎?促使他拍成《北西北》的,可能就是一架飛機追逐一個人的夢魘。在希區考克的內心深處,似乎總有一股惶恐不安的情緒,這種情緒促使他害怕任何有權勢的人,也使他害怕失去已經到手的東西。

  他的朋友記得這樣一個細節,希區考克成年後到了美國,鮮少開車的他,一次在洛杉磯附近的高速公路上開車時,往外扔了一截菸蒂,然後一路上,他就憂心忡忡地等待員警追上來。但事實上,根本不會有員警為此追罰他。

  他從小就害怕父母、老師、員警,這些權勢和規則的象徵,讓他陷於一種惴惴不安的情境,以至於有人說,他一生都生活在一個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無形監獄裡。在好萊塢的日子,他也總是擔心有一天會突然失去自己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當他透過電影講述人們內在的恐懼時,他不僅描繪了自己,同時也呈現那個時代多數人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希區考克喜歡金髮的女人,1979年獲美國電影學會(AFI)頒發終身成就獎時,他感謝他的妻子愛瑪.萊維爾(Alma Reville),這個和他共同生活了54年的金髮女人。他始終對她忠誠不二,即使曾經對同樣有著金色頭髮的瑞典女星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心懷柏拉圖式的感情,卻從未越雷池一步。

  希區考克為滿懷疑慮的人們,帶來他深入人心的懸疑片,無論是《狂兇記》中和母親乾屍一同生活的變態殺人兇手,還是《電話謀殺案》裡心懷鬼胎的丈夫,他實際上描繪的,是人類的驚恐不安和人性的弱點。

  希區考克一生拍攝了50多部電影,是一位偉大的藝匠,一位電影大師。他的影響和地位,在未來依舊不容撼動。

 

|文章節錄:《非懂不可的100位電影大咖》/華滋出版
|圖片來源:flickr。《電話謀殺案》電影海報。

相關商品
拾筆客
  • 有一天會成真!科學松鼠的電影科技教室
    NT$277
    0
  • 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啟示錄:藝術‧文化‧跨界觀點
    NT$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