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康寶濃湯罐頭:安迪.沃荷的普普藝術

2016/08/06
一堆康寶濃湯罐頭:安迪.沃荷的普普藝術
作為美國六○年代至八○年代普普藝術代表人物的安迪.沃荷,於1928年出生於匹茲堡。

  安迪.沃荷的父母皆是捷克移民,個性刻苦耐勞,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沃荷的母親頗具藝術天份,手藝很巧,擅長紙雕、彩繪和裝飾點綴,非常疼愛排行最小的沃荷, 再加上小時候的沃荷體弱多病,因此, 母子倆的關係非常密切,後來他的母親甚至還幫他管理畫品與簽名等事項。

  沃荷的性格內向, 從小就喜歡看電影,尤其是朱蒂格蘭的電影,往往連看六場,這或許也是他日後會從事電影製作的原因。另外, 沃荷畫圖的才能特別突出, 不僅被老師推薦去卡內基美術館免費接受藝術家指導,高中畢業之後,他也順利進入卡內基理工學院藝術科系就讀。

  1948年,19歲的他開始了藝術生涯,為城裡的百貨公司設計櫥窗和繪畫背景。1949年,他移居紐約,展開新的生涯。在紐約這個大城市裡, 他找到畫圖案、為明星設計圖片、唱片封套、雜誌版面等工作,並且為肥皂、乳罩、寶石、口紅、香水等商品設計圖案。

  到五○年代,他已經是商業廣告的一流設計師。1952年舉行首次個人畫展。這時期作品特色是充滿纖細感情的線條。到六○年代,他的作品漸漸蛻變為不帶陰影的所謂「沒有表情」的作風。

  六○年代的美國社會,已經進入典型的消費社會,同時也為大眾文化提供蓬勃的市場,敏銳的安迪.沃荷透過通俗的題材,呼應了時代的脈動,創作出《二百個康寶濃湯罐頭》等作品,或是絹印法大量生產明星的圖像,如《瑪麗蓮夢露》,雖然在藝文界毀譽參半,但是人們喜歡他的作品,再加上他藝術家的身分,使得藝術菁英化的傾向受到挑戰。

  不過,安迪.沃荷並不完全是媚俗的,他在大眾文化中尋找靈感,用意卻不是歌頌大眾文化,他要人們透過他的作品,正視大眾文化中的矛盾與膚淺。於是,他透過這樣的作品, 批評盲目的明星崇拜、迷信包裝後失去本質的人與物、物質主義的傾向。

  後來,多才多藝的沃荷更將事業觸角伸入電影圈中。據沃荷說,他從繪畫改行進入影壇的最大原因,是他發覺拍電影比繪畫簡單,他表示電影主要人物不是導演而是攝影師。他的第一批影片充分顯示了自己作為一個「實驗的」、「地下的」影像工作者的決心。

  他曾經一天24小時同一機位、同一地點拍攝帝國大廈,充分展現自己的電影理論,進行所謂「持續性」和「實際時間」的研究,盡力挖掘電影本體的可能性。

  不久,他轉而拍攝反映社會問題的紀錄片,關注紐約周遭的黑社會勢力,也拍攝了以特殊方式展現明星生活的《娼妓》和紐約流浪藝人和流浪漢生活的紀實性影片《一號美人》、《二號美人》等等。

  1987年,安迪.沃荷進行膽囊切除手術,卻因藥物過敏意外過世於紐約醫院。兩年後,紐約的現代美術館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回顧展,展示他過去30年的偉大成就。

 

|文章節錄:《你不可不知道的100位西洋畫家及其創作》/華滋出版
|圖片來源:安迪.沃荷《康寶濃湯罐》,鉛筆及噴畫,美國科羅拉多州,鮑爾斯夫婦收藏。

相關商品
拾筆客
  • 你不可不知道的西洋繪畫中食物的故事
    NT$356
    0
  • 名畫中的時尚元素
    NT$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