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父──巴哈

2016/07/28
音樂之父──巴哈
1750年7月28日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與世辭別,被尊為音樂之父的他一直影響後世的音樂家們。

與韓德爾同年誕生的巴哈自小就深受家族影響,努力學習各種音樂方面的知識、技巧、作曲等,他的作品特色就是以「對位法」的作曲技巧,展現多聲部的音樂效果。三百多年來,他為學生、教會及宮廷所創作的這些兼顧內涵及技巧的樂曲,再再影響著後世的音樂家們。

比起小提琴的高聲飛揚,大提琴的音色顯然低調沉穩許多,因此大提琴在樂團裡通常演出較不引人注目的低音域旋律,但若由這種弦樂中的瘖啞者來獨奏「舞曲」,又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音樂之父巴哈是第一個想到為大提琴創作「無伴奏組曲」的作曲家,他可不是興之所至隨哼幾曲,巴哈很認真的寫了六支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每一支組曲都包括了一首前奏曲與五首舞曲。原本樸實無華的大提琴在巴哈的生花妙筆下,竟能以獨奏的樣貌展現對位、節奏與豐富的和聲之美。

他深諳大提琴純淨無雜質的特性,因此以無伴奏的方式讓它自然構織成一個深奧、美麗卻沒有負擔的桃花源;你能在這個桃花源裡找到他源源不絕的創意,還有大提琴樸素淳厚、令人神往的細語呢喃。

巴哈在一七一七年至一七二三年擔任科登樂長期間完成了這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這一系列組曲是為了表現大提琴特性與演奏技巧所寫的,每一組曲的結構為:

第一曲是前奏曲、第二曲是阿勒曼舞曲、第三曲是庫朗舞曲、第四曲是薩拉邦德舞曲、第五曲是小步舞曲、布雷舞曲或嘉禾舞曲、第六曲是吉格舞曲。這些古典舞曲形式簡單,卻各有獨特的性格,例如:前奏曲舒緩和諧,流暢地揭開序幕;

阿勒曼舞曲是宮廷式的慢速度舞蹈;庫朗舞曲輕快明朗;薩拉邦德舞曲展現精湛的對位技巧;布雷舞曲與嘉禾舞曲是十七世紀流行於法國的快步舞曲;基格舞曲則是源自英國,是十分輕鬆快速的舞蹈。

剛開始聽的時候很好消化,似無獨特之處,但有一種特別舒服清爽的氣氛;聽久了以後越來越覺得「奏之有物」,像一個七彩奪目的鐘乳石岩洞,明明是一些灰黯的石頭,卻在光線的折射下施展魔術般變化奧妙的色彩,令人感動莫名。聽《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這首曲子至今已成為所有大提琴演奏家的里程碑,所有拉大提琴的人莫不把它視為演奏生涯的重要曲目,是考驗演奏技巧純熟與否的試金石,同時也是他們極為鍾愛的大提琴獨奏曲。

對於一般的古典樂欣賞者而言,《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更是一首值得收藏的名曲,特別在需要沉澱心靈的時候、想要穩定情緒的時候、渴望讓藝術豐富生活的時候;巴哈纏綿的大提琴是一種特別接近天堂,又無比平易近人的好聲音,不論陰晴悲喜,它都如實地綿延出一派悠然自在。

 

|文章節錄:《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經典名曲》/華滋出版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相關商品
拾筆客
  • 提琴之愛:那些人,那些事(全新增訂版)
    NT$35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