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魔號:馬勒的詩意泉源

2016/07/07
少年魔號:馬勒的詩意泉源
今日是馬勒的生日,他的《魔號》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又有甚麼非凡的貢獻?

  《魔號》的前言一開始,係題獻給「樞密院顧問大人歌德閣下」(Sr. Exzellenz des Herrn Geheimerat von Goethe)16。然而,後面接著的卻不是一個說教式的引言,而是一個久經流傳的「好的趣味故事」(guter Schwank),出自早期作家威克漢(Jörg Wickram, 1505-1562) 的《馬車小品》(Rollwagenb chlein , 1555),敘述一首「小歌謠」(Liedlein)形成的歷史,並亦收錄了這首歌謠。

  故事是這樣的,一位來自於慕尼黑威廉公爵(Herzog Wilhelm)宮廷的歌手,以一首歌曲當作酒菜錢,付給一位奧格斯堡(Augsburg)的富商福葛(Fugger)。這位歌手下筆的情形被記載如下:「他坐下後,拿起他的書寫工具,紙張、羽毛筆與墨水,寫出了以下的小歌謠。」接著,這首「小歌謠」就被印出在書中。兩位採集者以如此示範的、生動的文學手法,說明歌謠的來源。他們收起了學術之氣,刻意強調自然和民俗傳統,目的就是要藉由收集與出版,保存這種特質,以免它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中,消失不見。

  《魔號》歌謠集三冊的標題、題獻及前言,都是設計來闡述一個理論。在第一冊的標題頁上有一張圖,描繪著詩人的圖象,他騎在飛馬上,正如同傳統呈現詩人的方式。【圖一】前面提及的那個趣味性的題獻之後,緊接著一首詩,其標題和這部曲集一樣:〈魔號〉(Das Wunderhorn)。188詩中描述著一把鐘琴(Glockenspiel),它神奇的聲音只能經由一位女皇的手而發出,讓人想起莫札特歌劇《魔笛》中那有名的鐘琴,只是該樂器在這裡被放大了。圖象、文字及音樂,在第一冊的標題、題獻及詩文中共同作用著。歌謠集以書本的形式傳達出它的內容,也就是一種由古代的各種小型的總體藝術作品組合出來的豐富性。

  第二冊的標題頁上,「魔號」自己進入了畫面:一隻巨型的號角,就像詩意想像的怪物。【圖二】眼前看到的是,掛著小鈴鐺的象牙,兩端還鑲戴著像是哥德式(gotisch)的小型樓塔作為裝飾,圖像要傳達的意思顯得莫測,神秘就是它的目的。明顯地,這個奇特的樂器不能當作一般的管樂器來吹奏;它的聲音倒是可以想像。

  第三集的標題頁上,是個居家的音樂場景:一位「古德國」(altdeutsch)樂師奏著魯特琴,另一位貴族女士彈著豎琴。【圖三】一隻鳥象徵著自然的歌唱。左頁則是森林中孩童景象,有著群獸、眾鳥和糜鹿,畫面中央是一幅耶穌基督於馬槽降生圖。這個情景以圖像說明了這套歌謠集的內容以及音樂指涉。

  這套歌謠集收錄了上千首歌曲,它們不僅僅來自民間,還要有過「好的旋律」,使其能夠被傳唱,最後變成「民眾的歌曲」;因此,這部歌謠集顯得格外五花八門。以古修辭學的角度來看,「發明」要建立在「發現」之上,而這部歌謠集呈現的就是一個這樣豐富的綜合體。歌德在1808年計畫了一本《抒情民間故事集》(Lyrisches Volksbuch),具有教育性目的。199亞寧和布倫塔諾則不同,他們並未做任何系統性的歸類,而是讓讀者自行編排採用。以讀者角度觀之,《魔號》並非一部細心規劃的「文選」(Anthologie),而更像是一處礦場。不管從詩意、音樂,還是修辭任何一種角度來看,這部作品都有可勘採之處,甚至也適用於當下政治性的目的。重要的是,對於馬勒來說,《魔號》最吸引人的……

 

|文章節錄:《少年魔號——馬勒的詩意泉源》/華滋出版
|圖片來源:由左至右為《魔號》一到三冊標題頁

 
相關商品
拾筆客
  • 大地之歌:馬勒的人世心聲
    NT$28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