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八四二年,一位中國官員所稱:「眾多國民吸食鴉片,錢財耗盡,家破人亡;其禍如洪水猛獸。」毒品蔓延猖獗,士兵、市民吸食鴉片成風,以致貪污受賄猖獗,倫理道德盡喪。中國的社會結構,強調對家庭、社會、皇帝(「天」與「人」的中介者)的道德義務和責任。皇帝在精神領袖上的意義更勝於一國的統治者,當他對鴉片毒害一籌莫展,本身就是對清王朝自身的威脅,他必須做點什麼以挽危局了。
一些中國官員卻紛紛獻言,力求鴉片貿易的合法化。他們認為,禁止鴉片走私已經完全失敗,明令禁止事實上導致走私更加猖獗,非法買賣增加。嚴厲的懲罰並不成功,因為懲罰僅只是提高了走私者的行賄費用而已。如果走私者知道被抓到要處死,那麼他更會鋌而走險,反正大不了一死。
道光皇帝本人就是毒品受害者,他有三個兒子死於吸食鴉片。他也打算實行鴉片貿易的合法化,但反對派的觀點說服了他。反對鴉片合法化的觀點是:毒品氾濫根在煙販,懲治的主要目標應該對準他們。於是,皇帝下令禁煙,任命精明能幹的林則徐擔任欽差大臣赴廣州去完成使命。
林則徐於一八三九年到達廣州,很快就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寫了一封信,他寫道:
為取暴利,貴國一夥罪惡商販製毒販毒,誘愚人吸之自毀。早先的吸鴉片者很少,但現已經遍延中國,毒品之害愈演愈烈。愚人如求片時之歡而吸食,則不可自拔。本國人口稠密,物產豐富,愚人之舉無傷大局。但是我們的大清皇帝愛民如子,視根除惡習,弘揚道德為己任,不得任其子民毀於毒品,所以我們決定禁煙,嚴懲販煙吸煙者。當然,製毒販毒並非貴國國令所為,但確是貴國一些邪惡商販所行。
我聽說,鴉片在貴國是嚴格禁吸,違者處予重罰。說明貴女皇深知鴉片危害。不過,禁賣尤勝於禁吸,若能禁止生產為最佳,這是唯一正本清源之徑。貴國人不許吸毒,卻允許繼續生產,只為誘惑中國人購買。貴女皇對自己國民關懷備至,對其他民族的生命卻無視不顧,只以獲取他國利益為是,這樣的行為天理難容。
林則徐禁煙的第一個行動是要求英國商人交出非法囤積的鴉片。這些年來,商人們對奉命禁煙的官員的做法似乎已經摸熟,他們以為林則徐也跟那些庸吏差不多,雷聲大,雨點小,鬧騰一陣也就風平浪靜。為了不危及茶葉出口,英國人交出了一千多箱鴉片,以搪塞了事。然而,林則徐可不是那麼容易被矇騙的,他對鴉片買賣的情況已經有過調查,對英國商人們所存鴉片的情況十分清楚。他派員告知所有洋行,不交出全部鴉片,所有停泊珠江的英國船隻不得離開口岸。
英國的商務總督、海軍上校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趕到廣州,企圖像以前那樣應付了事。事態後來的發展使義律明白,林則徐執行皇帝的法令不折不扣。於是,義律勸告鴉片商們交出所有留存的鴉片。結果,總數達二萬箱的鴉片被混合進鹽和石灰,全部倒進大海。林則徐與當地人們一起觀看了整個銷煙過程,他們歡欣鼓舞,興高采烈。
這是林則徐對英國鴉片商最成功的一次打擊,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銷煙後,林則徐同意義律請求,英國人離開了廣州。走私規模如此龐大,林則徐已不可能從根本上加以禁止。他對海關官員的查辦也是註定要失敗的,太多的人相互牽涉,蛛網相連,腐敗深入骨髓。整個禁煙期間,美國人充當中間角色,牢牢抓緊至關重要的茶葉買賣。他們在廣州買了茶葉,然後在香港向英國人交貨。
一八四○年六月二十一日,詹姆斯.戈登.伯麥公爵(James Gordon Bremer)帶領的英國遠征軍到達澳門,挑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一開始時局限在珠江周圍,但就在伯麥拿下香港之後,他便率領艦隊北上,企圖藉著展示英國的火力來恫嚇皇帝就範。1842年7月期間,吳淞、上海、鎮江相繼失守。許多英國士兵在戰爭中死於中暑、瘧疾、痢疾和霍亂。舉例來說,在攻打鎮江時,英軍有34人死亡,其中16人因中暑而喪生。不過在兩年期間,僅以五艘戰艦、三艘汽船和二十一艘運輸船組成的英國海軍艦隊,竟打敗了一個有著三億人口之眾的大國,使世界震驚……
|文章節錄:《改變世界的植物》/華滋出版
|圖片來源:1900年的鴉片煙室。此時,毒品在中國氾濫,吸毒人群遍及社會各階層。從貧苦農民到西太后慈禧,無一倖免。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