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音樂史上,有一位人人暱稱「爸爸」的人物,他有著樂觀開朗的性格,喜歡在生活中開一些小玩笑,他認為音樂是「拿來享受的」,所以他的音樂往往充滿著喜樂光明,令人如沐春風。在音樂史上,他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他確立了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的標準結構(這使得他有「交響曲之父」的美名),這位既親切又偉大的人物,就是受人崇敬的「海頓爸爸」!
1732年3月31日,海頓誕生於奧地利邊境的一座小村落,他的父親是一名製造車輪的師父,母親是位廚師。海頓家共有十二個孩子,他排行老二。小時候因為家裡人口眾多,所以經濟並不寬裕,但是因為海頓的父親非常喜歡音樂,特別是歡樂的民俗樂曲,所以家裡常常洋溢著音樂與歡笑聲,海頓在五歲時已能演唱許多當時的流行歌曲,也因此,親戚朋友都發現了他過人的音樂天賦。
六歲時,海頓的親戚法朗克來訪,他是海因堡(Hainburg)一所學校的校長,同時也是一位教堂的管風琴師。法朗克很快的就發現了海頓對音樂的興趣與天賦,因此和他的父母商量過後,決定讓小海頓正式入學學習音樂。海頓在海因堡學習基本的音樂知識與樂器演奏,這裡的教育十分嚴格,但這樣扎實的基礎教育卻也為他奠定良好的根基。海頓爾後一直沒有忘記這段艱苦的日子,並始終對法朗克懷著感激之情。
開天闢地創世紀
海頓自小生長於宗教信仰十分虔誠的家庭,他自幼的音樂訓練也是從吟唱聖歌開始的,因此他所寫的音樂有許多是為神服侍的。
海頓在英國期間曾聆聽韓德爾的神劇《彌賽亞》,深受感動,並覺得能寫出這麼莊嚴的聖曲才是最偉大的音樂家。當時他得到英國詩人禮德勒的詩集《創世紀》,回到維也納之後便開始著手構思,在歷時三年之後,海頓終於完成了神劇《創世紀》。
此劇共分為三部,第一部是自創世紀第一日到第四日;第二部是第五到第六日;而第三部則描繪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讚美神的功績。海頓在寫作此劇時曾說:「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任何時刻比在譜寫《創世紀》時更接近神,我覺得神彷彿就在我的身邊。」這首曲子在1798年舉行初演,由海頓親自指揮,但是迴響並不熱烈。一直到隔年於羅馬再次登上舞台,才漸漸受到注目。特別是1808年完美的演出,將曲中優美歡愉的氣氛詮釋得淋漓盡致,全體聽眾忍不住起立喝采,而高齡七十六歲的海頓更是激動得指著天空說:「這曲子是天的旨意,是從天上來的!」
風範永存人間
海頓晚年疾病纏身,但他在病中仍受到所有人的崇敬關愛。1809年,當時海頓已是七十七歲高齡了,他非但深受風溼之苦,眼見拿破崙軍隊殘害家園的景象更是讓他痛心疾首。他在死前曾用盡全身的力氣,將親手所寫的奧國國歌彈奏了三遍,但是由於太過悲憤激動,病情急轉直下,在五天後就溘然長逝了。
信仰堅定的海頓不喜歡突顯人類陰暗複雜的一面,所以他的藝術氣質總是明亮樸實又開朗。他的音樂純淨悠揚,善於用旋律描繪日常生活的一切題材;他也愛好大自然的優美風光,充滿靈思的他也總能細緻的勾勒自然景色。海頓在交響曲方面的貢獻是世所皆知的,他首創交響曲的主調音樂風格,更確立了交響曲曲式,他的音樂語言率真而生動,尤其是晚期之後的佳作,更是能自由自在、得心應手的表達各種情緒與情感。
海頓在生前曾遭遇許多困苦,成名之前曾有過露宿街頭、三餐不繼的日子,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音樂,天生熱愛音樂的他反而更加努力的鑽研樂理,一股腦的投入創作。在他的作品裡我們找不到苦難的痕跡,正如他那高尚端正的人格一般,他的作品也總是傳遞著懇切溫和的氣質。
認真工作的海頓、信仰堅定的海頓、幽默詼諧的海頓、親切樸實的海頓⋯⋯這些真實的面貌融合交織,便成了我們所認識的「海頓爸爸」!
|文章節錄:《圖解音樂大師》/華滋出版
|圖片來源:海頓的紀念像,正面的樂譜是《奧國國歌》。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