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啟示錄

2016/05/26
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啟示錄
新書上市囉!由跨界藝術專家-彭宇薰教授親筆操刀,帶領讀者見證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家傳奇!

  話說史氏在1920年先是與香奈兒(Gabrielle “Coco” Chanel,1883-1971)有一段短暫的親密關係,後又與身為舞台服裝設計師的薇拉.蘇德基納(Vera de Bosset Sudeikina,1888-1982) 發生戀情;他對婚外情的處理方式是馬上與元配分享,並且介紹兩造彼此認識,因為「妻子是我最在意的人」。事實上,凱瑟琳娜在1914年得到肺結核後,幾乎完全退出了丈夫的社交生活,在久病孱弱的狀況下,她隱忍其痛苦並於無奈中接受丈夫的不忠,維持一向為人所稱道的虔誠、無我與溫暖之人格。她是史氏音樂作品未公開前最早的聽眾(正如薇拉後來所扮演的角色),也非常珍視丈夫的天分,可惜生命晚境長期待在療養院,無法和多方旅遊與奔走的丈夫同享其事業發展之苦與樂。

  史氏在1934年成為法國公民後,不久即出版了《自傳》(Chroniques de ma Vie),並稱法國是其第二祖國,然而反諷的是,法國並未真正視他如己人,反而德國是他最大宗的版稅來源國,美國人亦多方委託其創作。更有甚者,1936年由作曲家杜卡斯所留下的「法蘭西學院」(Institut de France)院士遺缺,史氏經由幾位院士朋友推薦而成為候選人, 但最後並未當選院士。這個照理應該是網羅最優秀藝術家與作家的機構,往往卻在院士們對一流人才有所顧忌的狀況下,選擇了較不具威脅性的他者成為在這個金字塔裡相互取暖的伙伴。院士落選這個事件對史氏而言,成為他往後再度出走的一個遠因。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史氏三次造訪美國皆有拓展性的收穫:除了接受委託創作、芭蕾舞合作案之外,電影音樂是另一個新的領域等待開拓。在希臘悲劇之後,卓別林有關小人物悲喜交加與蘊含道德寓意的影像創作,令史氏心生景仰,故1937年他曾和卓別林商談合作的可能。在同一時期,蕭斯塔高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1906-75)與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1891-1953)為蘇聯創作一些電影音樂,前者甚至被好萊塢派拉蒙(Paramount)電影公司向蘇聯政府延攬借將,希冀以其音樂為電影加分——這股音樂家投入電影的熱切氣氛,也促使史氏樂於與迪士尼討論針對《春之祭》的動畫製作以及其他可能性。

  對比於美國方面的友善熱絡,法國、英國對史氏的興趣缺缺,爾後淪為納粹掌權的德國也將其音樂名為「頹廢」之列,徹底杜絕了他在歐洲最大宗的經濟支持來源。在1938到1939年之間,史氏的女兒Mika、妻子凱瑟琳娜與母親相繼離世,他自己亦受到感染而進入療養院修養五個月。此時他在歐洲既無前景,美國紐約的經紀人亦突然過世,財務上向來很吃緊的狀況,短時間內似乎沒有好轉的可能。無庸置疑的,這是史氏人生裡的一個低潮點。

  法國再也不是史氏幸運之地了,新大陸,是個不得不的選項!

 

|文章節錄:《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啟示錄》/華滋出版
|圖片來源:1930 年代的史特拉汶斯基(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Digital Collections)

 
相關商品
拾筆客
  • 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啟示錄:藝術‧文化‧跨界觀點
    NT$35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