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完工程學之後,孟克選擇繪畫這條路。1884年結識了克利斯丁尼亞的波希米亞團體。1885年到巴黎,1886年在奧斯陸開畫展,其作品《生病的孩子》曾引起爭議。1889至1891年再回到巴黎居住,發現了線條與色彩的表現特性,決心放棄他先前的風格和主題。他透過對比的色彩、直線與曲線,以及簡化成雛型的人體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深刻情緒。他的作品對僑派的藝術家,尤其是克爾赫納有極深的影響。
「一晚,我沿著小徑散步,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腳下的峽灣。我疲憊不堪且病魔纏身。我停下腳步,朝峽灣的另一方望去;太陽正緩緩西落,將雲彩染成血紅。我彷彿聽到一聲吼叫響遍峽灣,於是畫了這幅畫, 將雲彩畫得像真正的鮮血,讓色彩去吼叫。」這是孟克創作此畫的原因。
一條條紅色和黃色染成的天空,再加上幾筆淺藍,地平線上有條深藍色的波浪,吞沒海上黃色的島嶼,海上漂浮著兩艘小船,波浪向右滾滾而去,在逼近畫面邊緣處,轉成綠色。人像則猶如一條以暗色調出的蠕蟲,兩手緊緊地摀住耳朵,臉上還有兩個空洞洞的眼窩;背景上的兩個人站在橋上,對這個孤獨絕望的人無動於衷。此畫不僅讓我們產生視覺上的具體感,也連帶產生聽覺的效果;孟克成功地把觀畫者捲入畫中,用聲波席捲觀畫者,這些聲波彷彿要從畫中湧出,侵奪那座橋樑以外的空間。吶喊的聲波在空中迴盪,沿著畫面邊緣劇烈抖動,然後併發到畫布之外⋯⋯。
|文章節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華滋出版
|圖片來源:《吶喊》,畫布、蛋彩,收藏於奧斯陸,市立美術館,孟克館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