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柯普蘭可說是美國作曲家中最能代表美國的一位,他的作品採用了許多美國風格的民謠旋律、牛仔主題和爵士樂風,然而柯普蘭是美國作曲家中最不地道的一位,他的父母親是立陶宛人,他受的音樂教育則是綜合奧地利和法國,或許身為一個外來的異鄉客,讓他更積極融入美國,試著拉近美國民眾的距離,反而成為最具美國色彩的代表性作曲家。
柯普蘭採用多首美國牛仔歌曲的芭蕾舞劇《比利小子》(Biily The Kid),在1938 年大為轟動,因此催生了由俄國芭蕾舞團委託創作的《牛仔》一作,劇作完成同年,柯普蘭又受英國指揮家辜森斯(Eugene Goosens)委託為辛辛納提交響樂團(C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譜曲,寫下全曲只使用打擊樂器和銅管樂部的《凡人信號曲》。
1942 年遷至美國擔任指揮的辜森斯,之所以委託柯普蘭創作信號曲,是為了鼓舞正陷入二次大戰中的美國,因為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經委託英國作曲家創作信號曲,當作音樂會開場演出的曲目,成功鼓舞在戰時生活艱困的英國聽眾,於是想循著相同模式激勵美國聽眾。
當時共有十八位作曲家為辜森斯創作信號曲,唯一流傳下來的只剩柯普蘭的《凡人信號曲》。至於為什麼以「凡人」為標題,追根究柢也與辜森斯有關,他建議作曲家採用《士兵信號曲》、《水手信號曲》或《飛官(airmen)信號曲》之類的標題,所以柯普蘭就逕自發想出像《莊嚴彌撒(Solemn Ceremony)信號曲》、《四大自由(Four Freedoms)信號曲》等標題,後來柯普蘭決定採用《凡人的信號曲》為曲名。辜森斯大感意外之餘更是讚嘆不絕,他還為了這個創意十足的標題,決定挑選一個特別的日子首演,最後選定1943 年3月12日,這一天是美國的「結稅日」,只要是美國國民都要負起繳稅的義務。現在,這首曲子成為美國民主黨每年全國大會時,開幕式上必定演奏的樂曲。
柯普蘭還將這首曲子放入庫賽維茲基基金會委託創作的《第三號交響曲》中,當作第四樂章的主題,1946 年《第三號交響曲》問世,讓柯普蘭成功奠定美國當代作曲家翹楚的地位。這是柯普蘭生平最後的交響作品,以傳統的四樂章寫成,曲中懷抱強烈的牛仔歌曲、爵士音樂,以及美國移民祈禱歌謠風格,反映出美國大西部的廣袤風情。
|文章節錄:《愛上經典名曲101》/華滋出版
|圖片來源:flickr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