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曲之父-海頓

2016/03/31
交響曲之父-海頓
今天是海頓的生日,他不只是交響曲之父,其實也可以稱他為弦樂四重奏之父和鋼琴三重奏之父!

  海頓出生於奧匈交界處的布爾根,他小時候家境並不富裕,但他的父親十分喜歡音樂,海頓是在充滿歡樂與音樂的環境下長大的。海頓有個遠親在海因堡一所學校當校長,在他的慧眼之下海頓開始接受音樂教育,學習基本的樂理與樂器演奏,這所基督教學校教育非常嚴格,但海頓卻非常感念,曾說:這是我一生最豐富的時期,我的知識與能力就是如此這般點滴累積而來的。

  海頓八歲時加入聖史蒂芬大教堂兒童唱詩班,成為唱詩班的台柱, 十七歲那年,進入變聲期的海頓離開了教堂唱詩班,只能靠替人寫曲子或演唱賺取微薄的酬勞,雖然如此,海頓還是堅持對音樂的熱愛,不斷的嘗試創作,豐富自己的實力,他的表現在維也納逐漸受到矚目,後來海頓成為義大利作曲家波波拉(Nicola Antonio Porpora)的伴奏兼助理,學到了更多歌唱與作曲技巧,並且有機會接觸上流社會人士,慢慢在音樂界打響了知名度。

  1761年,海頓受到艾斯塔哈基公爵的重用,成為宮廷樂團的副樂長; 可以說,因為有這位公爵,海頓才能有這麼多傑作問世。此後大約三十年間,他在公爵的宮殿中辛勤地創作,成為全歐知名的音樂家。終其一生, 海頓用了全副心力發展交響曲和奏鳴曲曲式,作品不但數量眾多,內涵與品質也十分豐富,他是音樂史上作曲數量數一數二的作曲家,也是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享有「交響曲之父」之譽可說當之無愧。

  海頓雖然被稱為「交響曲之父」,但如果細究,其實也可以稱他為「弦樂四重奏之父」和「鋼琴三重奏之父」。海頓的時代正逢交響曲、弦樂四重奏、奏鳴曲這些音樂型式即將取代巴洛克時代舊曲式之時,這些新曲式最重要的是使用的「奏鳴曲式」作為第一樂章的主要架構,而海頓就是將奏鳴曲式充分運用在交響曲、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以及鋼琴奏鳴曲中的代表性作曲家。因為他的創作,才讓莫札特、貝多芬有以為據。而他在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中放入「小步舞曲」的作法,也成為莫札特和貝多芬模仿的對象。

  除此之外,海頓的弦樂四重奏作品在音樂史上也非常重要,雖然只有作品七十六的六首較廣為人知,這裡面的第二號《五度音》又有「驢子」的別名、第三號《皇帝》以奧國國歌為變奏曲主題、第四號《日出》、第五號《極緩板》都各有標題。海頓的弦樂四重奏共有六十八首之多,在他生前多半以六首為一套成集出版,所以總共出了十七部作品集,但最後的作品只有一首未完成的第六十八號四重奏。作品二十是《日光》四重奏,共有六曲,也常被人演出。作品三十三和五十兩套都各有六曲,兩套都被稱為《俄羅斯》,另外作品五十一是《十架七言》,同一首曲子還有神劇版和室內獨唱版本。

  海頓的宗教作品也很重要,他的兩部神劇:《創世紀》和《四季》是古典樂派少數的神劇作品,也是海頓畢生聲樂和器樂作品的集大成之作。海頓的十四首彌撒也常有演出機會,包括第三號彌撒《聖西西莉亞》、第四號彌撒《大管風琴》、第六號彌撒《聖尼古拉》及第七號《小管風琴》。第九到十四號彌撒自成一組,包括第九號《聖哉彌撒》、第十號《戰時彌撒》或稱《定音鼓彌撒》、第十一號《涅爾遜彌撒》或稱《惡劣時代彌撒》、十二號《泰瑞莎彌撒》、十三號《創世紀》及十四號《木管樂團彌撒》,這是為艾斯特哈濟王朝的王子命名日所寫,在海頓彌撒作品中有較高的評價。

  海頓生前因為掌管宮廷歌劇院,一年要演出一百五十場,所以歌劇創作和演出佔據他最大心力和時間,可惜這些歌劇今日多半都不受到喜愛, 但漸漸也開始有人注意到這部分的創作,其中《藥劑師》、《視破騙局》、《意外的接觸》、《月世界》、《真正的忠貞》、《孤島》、《忠誠有善報》、《阿蜜妲》等劇偶有上演。

 

|文章節錄:《圖解音樂史》/華滋出版
|圖片來源:弦樂四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