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幾個立體派藝術家和之後十幾年的幾個精確主義派藝術家們(Precisionists),都曾經涉足食品廣告的題材,但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波普藝術出現,才對該題材進行深度的挖掘。能把活生生的生命變成死氣沉沉的非生命,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畫家,應該算是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了。
他的作品《康寶濃湯罐》把食物表現成由金屬、紙張和文字所組成。以包裝取代營養價值的這類作品,主要是為了要批判當代社會被商品過度包裝成冷漠殘酷、輕薄無聊,而且毫無活力可言的現象。
安迪.沃荷那些數不清的食品罐頭,整齊地排列在一起,也表達了和第伯作品相同的意涵。暗示著加工過的美食的供應是無窮無盡、難以計數的充沛。第伯畫的以機器製作出來的甜點,一排又一排的整齊擺放著,單調又無趣。毫無疑問,這是在批判缺乏品位的美國商業文化,就像20世紀60年代波普藝術的作品那樣,這幅作品同樣也展現了一個食物充裕的世界。
通常,食物代表著滿足、喜悅和營養物質──即使畫面表達了某種諷刺意味。只要是綿延不絕的食物,那怕只是濃湯罐頭,也能給人完美的滿足感。只要食物整齊劃一、一望無際的延伸出去,就與愛爾森傳統食物畫的豐饒景象意義相同。
正如大多數的評論文章所說的,雖然波普藝術極力貶抑消費主義和資本主義,大家並沒有看出其中嚴肅的批判性,人們還是很難不去喜歡波普藝術中食物畫裡的那些食品,包括它們色彩明亮的視覺力量以及傻乎乎的感覺。有時候人們還認為這些畫很性感。
而那一排排的康寶濃湯罐頭,勾起了人們對於戰後童年時代的溫暖回憶,被看成是令大家愉悅的東西。它們彷彿描繪了一幅充滿歡樂,多采多姿的現代資本主義生活樣貌。
但安迪.沃荷其他的作品,例如:被畫成一排一排的電椅和撞壞了的汽車,卻一直被認為是對冷漠的現代社會的嚴厲批判,而他的食物畫卻並未能達到這種效果。說實在的,食物意味著的歡樂與拜物主義給我們套上的枷鎖與控制,遠遠大於安迪.沃荷的道德說教。
|文章節錄:《西洋繪畫中食物的故事》/華滋出版
|圖片來源:安迪.沃荷《康寶濃湯罐》(1962),鉛筆及噴畫,美國科羅拉多州,鮑爾斯夫婦收藏。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