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二九年,當倫敦愛樂協會邀請年僅二十歲的天才德國音樂家孟德爾頌赴英國表演時,他們一定沒想到,這位才華洋溢的青年,會給驕傲而難相處的蘇格蘭人,留下一首堪稱經典的珍貴禮物:《a小調第3號交響曲》-「蘇格蘭」。
與貝多芬或是舒伯特等音樂家相比,孟德爾頌的家庭相當富有,因此他有能力,也非常熱愛旅行。在成功的結束倫敦表演後,他便利用這次機會前往北方的蘇格蘭進行了旅行訪問。
這個極北的高地之國,帶給他巨大的震撼,雖然此地沒有義大利的明媚陽光,但大自然壯闊的景緻、蘇格蘭人豪邁尚武的民情,以及豐富的人文遺產,都深深打動這個年輕音樂家敏銳的心靈,其震撼之大,由這首曲子直到一八四二年才正式發表,可見一斑。
這首交響曲分成四個樂章,第一樂章主要是敘述霍里路德古堡(Palace of Holyroodhouse)與蘇格蘭史上第一奇案女主角瑪麗皇后的故事。這位美麗皇后的淒美故事,觸發了孟德爾頌的靈感,也是這首交響曲的核心起點,是一段如禱告般,莊嚴清澈的旋律。
第二樂章是以諧謔曲譜成,孟德爾頌用這個樂章呈現了一般農民純樸愉悅的生活情境。第三樂章用來描繪蘇格蘭嚴酷卻壯美的自然環境。孟德爾頌在第四樂章中放入了激昂的蘇格蘭旋律,來展現蘇格蘭人豪邁善戰的戰士本色。這旋律讓整部作品在奔放激昂的旋律中,情緒飆到最高點,完美地結束整首交響曲。
對一般聽眾而言,孟德爾頌的知名度或許比不上貝多芬或莫札特,但是,在西方音樂史上,他卻是個融合了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並且對隨後的交響詩形式產生重大影響的關鍵性人物。
在樂曲風格上,他繼承了浪漫樂派的創作手法,作品中充滿了濃濃的抒情風格與充沛情感。而他從小所受的正統音樂教育,使他的交響曲同時具備了古典樂派,清晰而精準的音樂特性。至於他獨樹一幟的連曲風格,則使每個樂章都能緊密的連結,讓宏大的曲子渾然天成。
這種高超的技巧,迷死了同時期的舒曼與李斯特等人。孟德爾頌對於作曲技巧的研究,最後在一八五○年代以交響詩的形式達到完美的極致。將三個時期樂派的特色凝聚於一身,孟德爾頌可說是極難得的跨時代天才,能夠在一個音樂家身上聽到三種不同樂派的特色,也使得他的作品在西方世界成為超級暢銷品。
|文章節錄:《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交響曲與交響詩》/華滋出版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